夜晚,城市逐漸趨于平靜時,但醫院里卻是另一番模樣,依舊是人來人往,恍若白晝。
你見過凌晨4點的醫院嗎?整個醫院里都彌漫著的都是緊張氣氛,大廳里的人緊張,候診的人更緊張。車流人流來往不停,焦慮、煎熬在發酵,愛與希望也在蔓延......
1
/預防大于治療,讓疾病不發生/
你生病了,給你打最好的針,吃最好的藥,只要快就好,你是不是也是這樣呢?
但是好像并沒有像我們想像的那樣。醫療技術越來越高了,醫療設備越來越先進了,反而困擾人類健康的疾病也越來越普及了。只有真正的找到造成疾病的原因,才會讓疾病越來越少,讓人們越來越健康。?
“毒空氣”成主要病源
人80%時間在室內環境中度過,其實室內“小氣候”對我們健康的影響很大。有些影響是潛移默化的,比如濕度。而當空氣濕度高于60%的時候,灰塵、細菌等輕易附著在黏膜上,過量的抗原入侵體內,免疫系統也hold不住,進而導致抵抗力下降。
當空氣中的濕度超過60%,霉菌會爆發性地生長,并以霉菌孢子的形式向周圍的空氣中進行擴散。
每個小霉斑中都蘊含數千億計的霉菌,霉菌再以這種“蒲公英”式的傳播。
醫學報告顯示,長期接觸和吸入霉菌,會導致以下二大現象:
過敏炎癥
易造成濕疹、胸悶、疲倦、無力、頭疼、發燒等癥狀;可引發呼吸道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等,如支氣管炎、扁桃體炎、花粉熱、哮喘、霉菌性肺炎。
致癌病變
存在于霉菌孢子中的黃曲霉毒素,毒性是砒霜的68倍,當隨著空氣流動分布于室內,人體長期接觸會引發癌癥。霉菌毒素還會導致生殖和泌尿系統病變、內分泌失調、胎兒畸形等。
當然除了濕度,其他指標更是直接影響人的免疫系統。比如新裝修的房子中,VOC(也就是甲醛、苯等)和PM2.5含量過高,這些物質會抑制T細胞機能,從而誘發各種炎癥。
此外,兒童的呼吸量按體重比比成年人高50%,感染危險增高30%─70%。所以在疾病發生前我們做好預防,因為健康、潔凈的居家生活環境,可以讓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及小孩受益良多,也會降低各種疾病的發生概率。
2
/ “防御建筑”,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可控 /
從健康的角度看,建筑應該具有多重抵御各種有害物的能力,如果建筑具有良好的防疫能力,等于人體具有健康的抵御能力。
室內環境控制有以下三種主要方式:
污染源控制:也就是找出可能的室內污染源,并將其直接去除。這是室內空氣質量控制最為有效的方式。
通風稀釋:通過引入一定量的干凈空氣將室內污染物濃度稀釋到安全限以下。如果室外空氣是清潔的,以自然通風或者機械通風的方式直接引入一定量的室外空氣即可。但如果室外空氣達不到標準要求,則必須在送入室內之前首先將其凈化。
空氣凈化:針對去除的室內污染物種類不同(顆粒物、VOC、SO2等)。
總之,就是突出健康要素,即從功能的角度,對日常生活中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加以制約和控制,能使居住者在身體上、精神上、社會上完全處于良好狀態,讓疾病不發生。
1) 相對濕度保持在40%-60%;
2) 室內二氧化碳(CO2)指標低于1000PPM;
3) 室內整體環境PM2.5的指數:0~50;
4) 室內噪音小于50dB;
蒂芬格恩在體驗空間中給出了全新的答案——以全年為單位的恒濕恒凈恒氧健康舒適空間,構建多重防御功能建筑。想要了解更多?一起加入我們的健康住宅體驗吧,上海徐家匯中心商圈線下體驗店期待您光臨。
選擇最好的空氣品質
積硅步,至千里
健康環境好習慣讓疾病不發生